对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5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4-30 07:52 文章来源:江夏区农业农村局一、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结合江夏实际,相继出台了《武汉市江夏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江夏区“做响农谷”实施方案》、《江夏区推进“共富强区”战略实施方案》以及《江夏区全域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实施方案》等规划性文件,坚持全域规划“一盘棋”,系统谋划全域乡村振兴发展布局。2024年全面实行年度重点工作清单化、项目化、责任化管理,以项目为主线、以片区为重点、以产业为牵引,突出资源集中,围绕“三圈两线”即南部农旅圈、中东部文旅圈、环湖生态圈和天子山大道沿线、107国道沿线,着力打造以未来家园为核心的“都市田园”采风区;以湖泗海洋村为圈点的“文化民宿”体验区;以梁子湖大道沿线为中心的“文旅湖乡”休闲区;以灵山矿生态公园为重点的“生态农创”以项目为主线、以片区为重点、以产业为牵引,突出资源集中,着力打造以未来家园为核心的“都市田园”采风区;以湖泗海洋村为圈点的“文化民宿”体验区;以梁子湖大道沿线为中心的“文旅湖乡”休闲区;以灵山矿生态公园为重点的“生态农创”聚集区;以环鲁湖EOD生态项目为依托的“稻梦水乡”烟境区。建设30个以上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湾)、20个以上休闲游示范村,支持精品乡村民宿发展,构建“点上出彩、面上出新,全域铺开”的现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蓝图。
二、强化全域统筹,全面打响乡村振兴攻坚战
2024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六届区委八次会议(扩大)会议暨全区三级干部大会精神,坚持质效并重、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战略统筹,按照规模化、品牌化、机械化、市场化、信息化思路,走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一是以工业化思维落实乡村振兴。以市场主体为基础、以效益凸显为根本,强化农业工业化生产,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推进一批、招商一批、谋划一批项目。着力破解土地“零碎化”、生产“低效化”、农村“空心化”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充分利用大桥、安山园区资源,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拓展全产业链增值增效空间、拓宽农户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使光明茶、界豆等“原字号”向“深字号”“精字号”发展。同时,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与旅游、康养、生态、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产业类型,提升乡村经济价值。
二是全要素聚焦保障乡村振兴。拓宽要素保障思路,集中全要素保障,企业缺什么就补什么。进一步盘活资金要素,除了传统的基础设施配套投入、项目奖补外,充分利用好乡村振兴基金,把政府无偿投入变为有偿投入,把不计资本、不计回报的投入变成效益产出投入。全面聚焦26个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引入政府投资竞争机制,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好的项目优先投入、重点扶持。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旅游局、区交通运输局等各区直部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类奖补资金和政策倾斜,加大对优质项目和企业奖励激励力度。
三是产业优先谋划乡村振兴。坚决摒弃为项目而谋划项目思想,指导街道围绕产业科学设定项目建设内容和未来方向,没有产业植入的项目不列入项目库,产业发展不成熟的项目不作为重点保障对象,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的项目逐步转型淘汰,政府投资比重大的项目暂缓实施。坚持“喜新更不厌旧”,对一些发展形势较好、市场主体投入持续的项目,想方设法加以引导和扶持,鼓励企业二期、三期甚至是多期发展,做出市场、做成品牌。
四是全生命周期服务乡村振兴。严格落实“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要求,协调全区各街道和区直部门共同发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发扬“店小二”精神,为企业搞好贴身服务。聚焦农业产业“投资大、见效慢”特点,组织发改、交通、财政、文旅等相关区直部门,进一步优化调整项目任务清单,进一步明确量化指标要求,逐个项目上门对接解决问题。
五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60公里。加快天子山大桥项目建设。推进农村饮水提标升级工程建设,提档升级龙床矶水厂设备,加快山坡水厂改扩建工作。加大农村电力资源投入,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新建充电桩2000个、集中式充电站5个,稳步提升农村充电服务覆盖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巩固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成果。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5G网络行政村“村村通”基础上提升网络覆盖率和稳定性。
三、聚焦延链强链,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新业态,突出产业融合,着力解决农业产业“散”、支撑弱,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缺胳膊短腿”的问题,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
一是加强培育,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120亿元。加快安山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加大江夏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产品加工园)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项目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联盟,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深入实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坚持外引内育,打造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省级、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4家、13家、55家。聚焦“3311”产业体系,深耕预制菜产业发展新赛道,落实预制菜产业发展政策,引进一批上下游企业落户。
二是擦亮品牌,提升市场价值效益。加大品牌整合、营销、服务力度,鼓励授权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并申报优质生产基地,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个,重点培育品牌产品6个,新增“二品一标”农产品10个以上。全区驰名商标、优势商标、地理标志和“湖北精品”拥有量持续递增。加大品牌宣传和推介力度,形成品牌影响力,做好江夏“土特产”文章。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加强电商直播带货,扩大品牌声量,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3亿元。
三是科技赋能,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全面挖掘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进一步完善交流合作机制。加大黑米、黄颡鱼等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进种业振兴,依托省农科院创建国家级种业示范基地,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创建国家级渔业种质基地,依托武汉金龙、湖北金林打造全省生猪育种示范基地。积极探索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长效机制,建立“科技特派员+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模式,培育特派员工作站10家。
四是打造亮点,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加速湖北军事主题文化区、环城山水公园、天子山红色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五里界创建湖北旅游名镇,支持灵山生态文旅区、梁湖漫乡景区打造4A级景区,支持未来家园打造3A级景区,推动梁子湖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鼓励各街道形成1条以上乡村精品旅游线路。新创建乡村旅游民宿5家以上。新建城市书房2个。擦亮诗仙李白、京剧大师谭鑫培、湖泗古窑、春申文化等“国风”IP。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办好农民丰收节、乡村旅游节等活动,力争全年旅游收入增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