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江夏灵山矿苑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 (征求意见稿)》的解读
发布日期:2022-04-07 10:05 文章来源: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政府根据《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夏区人民政府2022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的通知》[夏政办〔2022〕12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游规划通则》有关规定,结合我区探索将矿山修复、复垦利用与绿色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2022年4月,我公司起草了《中国•江夏灵山矿苑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一、背景说明
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我区纸坊街林港村、乌龙泉街灵山村及幸福村,规划面积6k㎡,是以灵山矿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为试点,将矿山修复、复垦利用与文旅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益探索。自2018年我区全面启动灵山生态修复以来,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部委和省市主管部门的肯定,与此同时,区物控集团以建设国家级生态修复示范区、现代农业观光区、“4A”级旅游景区、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为目标,灵山一期治理复垦已完成,已启动灵山片区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
二、规划依据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 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规划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 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自2021年施行,确保加强长江流域 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湖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试点工作,探索工矿 废弃地基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及景观重构的经验。江夏灵山工矿废弃地 生态修复已列入《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市级重大项目库和 湖北省试点名单,必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典范。
规划的主要依据来自国家旅游总局,省市制定和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 文件、文献,以及与旅游相关 的国际通则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0年1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年10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
6.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7.国家环保总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8.《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5-2003);
9.《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2016年;
10.《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2016年1月;
11.《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 委、财政部:建村[2016]147号);
12.《湖北省旅游条例》,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2005年;
1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鄂发[2010]25号)》;
14.《湖北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
15.《武汉市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2013年11月;
16.《武汉市旅游名镇评定规范》,2010年12月;
17.《武汉市旅游名村评定规范》,2010年12月;
18.《武汉市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2010年12月;
20.《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2016年10月。
21.《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武政规[2017]60号)》
22.《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
23.《江夏区“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2015-2020)》,2014年12月;
24.《江夏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5年10月;
25.《江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 ;
26.《江夏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2016年6月;
27.《江夏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2017年;
28.《江夏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9年;
三、规划项目介绍
中国•江夏灵山矿苑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纸坊街林港村、乌龙泉街灵山村及幸福村,距江夏城区约8千米,距武汉市主城区约30千米。
项目区东部紧邻S122天子山大道,南部紧邻S124乌勤路,西部紧邻S101纸贺线,北部距沪渝高速(武汉绕城高速)约6km。此外,项目区距地铁7号线青龙山小镇站约6km,距武咸城铁乌龙泉南站约1km,西有G107国道,南北有五小线和乌勤路、天子山大道连通,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旅游区资源类型较丰富,矿坑资源特色鲜明。旅游市场庞大,仅武汉南部就有600万潜在客群。项目充分利用有利的政策条件,武汉市和江夏区各个层面均大力支持中国•江夏灵山矿苑生态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
旅游区规划范围东起天子山大道、南临乌勤路、西倚纸贺线、北至西家湖港。旅游区规划红线面积共计6km2,其中灵山核心区约1400亩,将军山核心区约600亩,涉及纸坊街和乌龙泉街十多个自然村湾。
项目依托废弃矿山治理对山林景观再造,以灵山、将军山工矿废弃地为核心区域,整合优化山、水、林、田、湖、草、花、洞、村湾综合资源,以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生态旅游”为目标定位,按照国家级生态修复示范区、现代农业观光区、“4A”级旅游景区、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标准规划、建设和营运,建设春赏花、夏纳凉、秋观叶、冬咏梅并融入矿山文化、江夏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创、科普研学等元素的“4A”级旅游景区。
四、规划编制说明
(一)规划原则
1.生态主导,持续发展
以生态环境为发展之本, 注重旅游资源(山体、水体、林地和农田)保护,加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当地居民人居环境。充分利用本地的地形、植被、绿化、蓝化,在开发过程中彰显生态特色。
2.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项目以山水林田为自然背景,项目的设计和安排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资源特质、文化特质和地域特质,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合理布局,同时统筹兼顾游客需求,定制和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倡导低碳出游、生态旅游。
3.塑造亮点,突出特色
与周边景区、景点形成差异,塑造项目亮点,凸显自身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创新设计特色旅游产品。在注重创造景区效益的同时,注重发展周边乡村产业,实现居民、开发公司和政府间的互动联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应和生态效益的多赢局面。结合项目基地实际情况,强调规划方案的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二)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规划区所在地地形多样,物产丰富。区内有灵山和将军山两座矿山以及灵山矿坑和将军山矿坑两大矿坑,峭壁悬崖下,清澈的湖水湛蓝动人;股股清泉,潺潺流淌;奇石古洞隐于峰峦,绝顶远眺,山地景色尽收眼底;原野田园如画,农舍星罗棋布,美不胜收,吸引着周边众多登山和攀岩爱好者自发前来。
(三)旅游区规划发展方向
江夏灵山矿苑生态文化旅游区的规划建设,要充分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矿坑公园改造的成果经验、规避矿坑公园改造的“生态与文化割裂”之不足,以“文化生态论”为理论基础,既注重“地质矿山”原本特色,又时势引入生态文化、矿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以“生态文明”为文化灵魂,以“矿+生态、生产、生活”为景观载体,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以三生空间的生态之灵结三生之缘”为主线和方向,打造独特的前所未所的“矿生态文化苑”是可行的规划与开发方向。
(四)风险评估分析
1.项目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1)优越的区位条件
项目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中部,周边坐拥江夏“三山三湖”,处于江夏“三山”(龙泉山、青龙山和天子山)和江夏“三湖”(梁子湖、鲁湖和汤逊湖)组成的两大“黄金三角”核心地带。距江夏主城区约10千米,距武汉市主城区约30千米。项目地交通便利,国道、省级道路及高速公路贯穿全区,村级公路呈网状分布,交通快捷便利。
(2)资源类型较丰富,矿坑资源特色鲜明
项目区地形多样,物产丰富。区内有灵山和将军山两座矿山以及灵山矿坑和将军山矿坑两大矿坑,峭壁悬崖下,清澈的湖水湛蓝动人;股股清泉,潺潺流淌;奇石古洞隐于峰峦,绝顶远眺,山地景色尽收眼底;原野田园如画,农舍星罗棋布,美不胜收,吸引着周边众多登山和攀岩爱好者自发前来。
(3)乡村环境较好,自然与人文资源兼备,乡村振兴具备基础条件
项目地内散落有林港桥、毛澥商、山脚杨等十多个自然村湾,保留了原始的乡村肌理,为项目地打造乡村风情民宿提供空间。项目地内有农田用地,形成唯美田园景观,为后期农耕体验、农业主题科普项目打造提供空间。
此外,江夏有丰富多彩的三国文化、京剧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和文化名片“楚天首县”,“云梦泽”文化发源地和楚文化溯源地。中山舰、手指画、江夏黄、京剧谭门、湖泗古窑址群五张文化名片彰显江夏深厚的人文底蕴。
(4)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开发政策优越
2019年7月,灵山项目成为湖北省工矿废弃地治理复垦省级试点项目,2021年1月,旅游区纳入《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市级重大项目库。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江夏区委、区政府、区政协各级领导多次亲临灵山现场调研指导工作。湖北卫视、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等省内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江夏灵山项目。
(1)项目内部及对外连接道路交通有待改善
本项目是在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基础上进行规划开发,灵山、将军山矿区经过几十年粗放式露天开采,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裸露山坡与露天采坑满目疮痍,采矿弃渣与危岩体随处可见,地表生态植被毁损殆尽,项目内部道路基本全部重建,对外连接道路亟需拓宽提档升级。
(2)缺乏旅游接待条件和配套设施
项目缺少游客中心、餐饮、住宿、旅游厕所、观景点、打卡点及旅游核心吸引物。形成旅游核心吸引力须改造完善现有自然基础条件及创新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新建旅游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
(3)与周边乡村发展整合不足
废弃矿山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问题长期制约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出现很受周边乡村欢迎,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复垦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能提供就业机会。但项目的开发建设与周边乡村发展暂未融合形成合力。
(1)文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大势
2019年,旅游经济继续保持高于GDP增速的较快增长,旅游市场稳步。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入出境旅游总人数3.0亿人次,同比增长3.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乡村旅游发展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要以全域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目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注重村庄和田园的整体景观设计,做好打造山野风光、培育农产品品牌、发展乡村旅游等文章,努力走出一条高品质特色化的发展新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等五个方面振兴,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要求,建立起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
(3)长江经济带战略推进生态修复工程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要探索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和模式”。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规划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1)主题定位面临挑战
主题定位是旅游景区开发的关键所在,任何一个旅游景区都应有其特定的题。如何提炼出既能体现景区资源特色,又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主题类型是旅游景区开发中的首要问题。
(2)来自周边旅游景区(点)的竞争较大
本项目的资源特性决定适于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由于地处武汉周边,项目的开发必然遭受激烈的竞争。其中,黄陂区木兰天池、木兰湖、木兰山等传统景区向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还有蔡甸区花博汇景区等将是本项目潜在的竞争对手。省内还存在着诸如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等景区景点的强大竞争。
(3)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旅游开发不仅意味着区内外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同时,由于大量游客的进入,将对区内环境形成巨大压力。在灵山旅游区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保证生态环境安全,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是景区开发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经过综合评估分析,旅游区依托突出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当地优美的山水自然环境为基础,以凸显”旷世奇苑“为发展方向,对接梁子湖旅游度假区和天子山大道农耕体验带,建设具有“矿山文化”和“江夏文化”内涵的,集田园山水游览、生态休闲度假、研学教育为一体的江夏区全域旅游示范点、生态文明研学教育基地、武汉市慢休闲新业态示范地、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示范高地、长江经济带“三生”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托项目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其景观类型丰富,兼具矿山、矿坑、峡谷、河流、森林、田园、民俗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将成为江夏区乃至武汉市最具投资开发潜力的景区。它的开发和建设不仅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且对周围的景区景点产生辐射作用,带动江夏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江夏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
武汉市江夏区物产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022年4月7日